祭十二郎文在韩愈诸多优秀的抒情散文里,《祭十二郎文》当推为其中的佼佼者,该文在我国浩繁的古代散文作品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名篇,历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他在韩氏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为十二郎。韩愈与十二郎从小生活在一起,情逾一般骨肉。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在京城长安(今西安)任监察御史的韩愈骤闻十二郎死讯,悲不自胜,痛悼万分。在这种巨大的感情压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这篇千古至文。《祭十二郎文》全文共十二自然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写祭文的时间,叔侄关系、远奠的方式。用第二人称写法,如与亡者衔哀面语,虽说此段是祭文固定格式,但饱含深情至哀,确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调。第2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的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第3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第4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第5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第6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第7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第8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第9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知侄儿死期的悲哀。第10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第11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惧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第12自然段全文结束,“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而痛伤不已。”全文12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是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叙写自己的惶惑、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祭十二郎文(韩愈为悼念侄子韩老成而作。祭,(ji4,祭祀,祭奠;zhai4,邑名,姓);韩老成在韩族中排行十二,又称十二郎。是韩介次子,过继(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兄弟、堂兄弟或亲戚作儿子;没有儿子的人以兄弟、堂兄弟或亲戚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给韩会。韩愈幼年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叔侄情深。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文: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现在河南,孟县,北边),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年、月、日(应为“某年某月某日”。古人起草时常省些具体时间),季父(伯仲叔季,这里指叔父。)愈闻汝丧(sang4)之七日(叔父韩愈在你去世后七日才听说(这个消息)。(于)汝丧之七日(状语后置,之,的。)),乃能衔哀致诚(才得以怀着悲哀(向死者)表达诚意。乃,才。衔,含,引申为怀着。致,表达。),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建中:韩愈的仆人。在远方备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具:备办,准备。羞,通“馐”,美味食品。奠:祭品。远(形容词作状语)之:的),告汝十二郎之灵(告慰你十二郎的在天之灵。灵,灵位。):祭文开首,交待缘起。呜呼!吾少孤(我自幼丧父),及长(等到成年。及,等到某时),不省(xing3)所怙(hu4)(不知道父亲(的模样)。省,知道。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也包括母亲)。怙,依靠。),惟兄嫂是依(只有依靠兄嫂。惟……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句式。如:惟命是从。兄嫂:韩愈的兄嫂)。中年兄殁南方(兄长中年死于南方(任上)。殁:死,引申为终尽。),吾与汝俱幼(我和你(年纪)都很小。俱:借,都。),从嫂归葬河阳(跟从嫂子一起(送兄长灵柩)回河阳老家安葬。),既又与汝就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