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地贺卡二.重点、难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②掌握本文的文学知识,了解《朝花夕拾》。③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2.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③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知识的精神。《雪地贺卡》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过程与方法:①体会李小屹纯真的童心,把握小说的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真诚,朴素的习作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珍惜纯真的童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和执著。三.新课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内容透析一、课文导读(一)文题理解: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二)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校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三)谋篇立意与层次结构: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第一部分(第1~9段):记叙在百草园的生活。又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第1段):交代百草园的位置、园名的来历、现在的归属,点明“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第二层(第2段):写在夏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第三层(第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第四层(第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第五层(第9段):写“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第二部分(第10段至篇末):记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四)写作特点与写作借鉴1.技法应用:生动鲜明的对比手法。首先,标题是“从……到……”的格式,内容上在强烈的对比中追忆了儿时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另外,对比的手法还有:百草园中春夏秋季和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对比;有雪与无雪的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与老师的对比等等。本文鲜明的对比,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2.语言欣赏:语言准确生动。如本文动词运用的精妙,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这一过程中透露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句式运用精当。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写作借鉴:用词准确、鲜明、生动,抓住并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本文采取了由远及近、由低到高、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二、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解惑(一)重难点句子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