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发端于北京,它的战斗中心在北京,代表人物是北京大学的教授。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爆发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有所扩大,同时,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从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吸取了教训,力图寻找新的出路。当时的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很多学校、报刊和进步知识分子都集中在这里,因而北京也就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北京史内容有关的插图有:★陈独秀、★李大钊像★《新青年》、和鲁迅像与北京史有关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20世纪初的古都北京,既是封建势力竭力固守的堡垒,也是进步力量云集的中心。新文化运动在这里兴起,五四运动从这里爆发,新与旧、光明与黑暗的激烈交锋,从这里发展到全国,成为近代中国具有标志性的伟大事件,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第24课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1912到1916年袁世凯在政治上处心积虑地,一步步地践踏辛亥革命成果,他要做一件什么事情?(复辟帝制)对,可这已经是辛亥革命后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政治上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他会怎么做?请看课本141页的第一段。袁世凯向全国发布“尊孔令”,还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北京的孔庙去祭孔,请大家看一张图(投影图片:北京的孔庙)这是今天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国子监街,北京的孔庙就在这里,它是元、明、清三代祭孔的地方,现在已成为首都博物馆。当年,袁世凯就是来到这里上演了一幕祭孔的复辟丑剧。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袁世凯为什么要大力尊孔复古?从此,“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帝王的护身符。而新文化运动就是针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复辟倒退行为,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孔教,向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轰击。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先进的知识分子,针锋相对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李大钊不仅是晨报编辑,当时还是北大教授和北大图书馆主任。鲁迅先生也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成就最突出的人,他在1918年夏写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从此以后《新青年》普遍使用白话文,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狂人日记》是借狂人之口,将吃人的封建礼教淋漓尽致地展示给读者鲁迅先生鲜明地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还有胡适,他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有哪些重要主张?(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大家注意到没有,他们的文章都发表在什么杂志上?(《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本杂志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第二年就迁到了北京。《新青年》和北京大学的结合,使得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重要阵地。四、北京大学红楼[教学思路]李大钊的办公室一直被小心地保留着。设在红楼一层东南角的119室。这是两个套间,里间作办公室,外间作会议室。在办公室东北角下,放置着办公桌和转椅。[教学设计]教师简介红楼:红楼于1918年落成。不知当初的设计者为什么选取择了红色。但是,红楼用心爱心专心投入使用以后,这红色便有了双重含义。这座红色的建筑物,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摇篮,是北方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的地方。四层的红砖楼,在当年高层楼房很少的北京,显得十分壮观、突出,它是北京大学文法科教学楼,校部和图书馆也在这里,是当时北京大学的行政和教学中心。五、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这则故事选自《北京历史》第73页,可以让学生讲,并引发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由北京大学这些老师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在《北京历史》的乡土教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学生说,他第一次看《新青年》是因为那上面有一幅题目很新鲜的文章,陈独秀写的《复辟与孔子》。陈独秀在文章中大骂孔子,这个学生看了勃然大怒,因为五四时代的学生都受过儒学的熏陶,对孔子是心存敬意的。过后一想,他又好奇起来,想看看这位教授兼主编先生为什么骂孔子,于是把丢开的《新青年》又拿出来看。等到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