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设计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进程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自治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它自治权。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⑶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⑷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材料: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材料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二:1954年9月,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加载宪法。材料三:1984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材料四:200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探究与共享:科目年级授课时间第13周第一课时备注课题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一政治必修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制度》教案(人教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机关、自治权、优越性)1教学过程⑴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⑵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⑶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新知探究与迁移应用探究提示: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⑵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它自治权。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力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思考:自治区人民有没有自治权?提示:当然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