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97页共33页第二十三篇金融—金融货币清代及民国初期有钱庄、当铺办理典当与抵押放款。抗日战争时期,县北沦陷区设有合作联合社,县南国民党政府设有县银行,从事贴现、抵押、贷款等业务,贷款利率月息高达两三分。建国后,先后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中牟县支行(简称县人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牟县支行(简称县农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牟县支行(简称县建行)、中国工商银行中牟县支行(简称县工商行)和保险公司,从事货币投放、回笼、现金管理、储蓄、信贷汇兑、保险等业务,对平抑物价、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起到很大的作用。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950年为0.1万元,1990年为1933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952年为23万元,1990年为24387万元;保险金额1982年为6338万元,1990年为47462万元。第一章货币第一节建国前的货币一金属货币战国时期,境内流通的铜制硬币,有尚金当爰布币、安邑一釿布币,安邑二釿布币。汉代主要流通大泉五十币、五铢钱、半两钱。唐代流通开元通宝。北宋九帝,铸造年号钱27种,非年号钱三种。张庄镇中学教师刘文斌,1978年开始收藏古币,其中在中牟境收到的宋币有24种,分别是: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通宝、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禧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嘉佑元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绍圣元宝、元符通宝、圣宋通宝、崇宁重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清代,境内流通官铸的青铜制钱(俗称“小钱”),主要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同治通宝、道光通宝、光绪通宝10种。单位为“文”,一枚制钱值1文,亦有当10、50、100、1000的面值。因铸造重量不一,币值时常不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铜元兴起,制钱开始衰落。铜元,俗称“铜板”、“铜子儿”,流通的面额为5文、10文、20文、50文、100文、200文。后因滥制而贬值,但仍在民间断续流通很久。1949年中州农民银行投放的中州币,由于辅币不足,亦曾用铜元作辅币使用。第498页共33页第497页共33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98页共33页银元,俗称现洋,面值1元,在境内流通的主要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老人头”)、孙中山头像,还有光绪“龙洋”、“船洋”和墨西哥流入的“鹰洋”、英国流入的“站人洋”等。建国后,限制银元流通,银元作为财富的象征散藏于民间。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中,没收地主银元25600枚。1958年3月上旬至4月下旬,搞全民信用合作化运动,掀起了全县性的存款高潮,实物转储银元20496枚,碎银44356两。1950-1985年,县人行兑换银元179874枚。二纸币清代官府发行的户部官票、大清宝钞、银两票、银元票曾在境内流通使用,但数量不大,多是郑汴官、商携款过境时流入。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因受国际金价和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值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未趋统一。民国24年(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时称“法币”),票面有1分、5分、1角、2角、1元、5元、25元、50元、100元、500元、5000元、1万元。境内以中国银行发行的绿色1元面额和中央银行发行的红色1元面额流通最快。1943年10月,日军在县北东漳发行汪(精卫)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的10元券和中华联合储备银行的“联银券”,取代了法币流通。县南国民党政府仍然使用法币。1944年夏,日军渡河南侵,全境沦陷,商品物资交流尽用日伪钞票。1945年,日军投降,日伪钞票急剧贬值,通货恶性膨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中牟县银行发行的货币仍然是法币。1948年6月,随着国民党政府崩溃,境内法币急剧贬值,信誉一落千丈。下半年,中原解放区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始在境内流通。1948年10月,北海币、冀南币和华中币(统称友币)流入中牟县。以中州币为主,友币辅之,在市场上固定比价混合流通。第二节人民币发行与兑换一发行第一套人民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