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16页第十四章主要国际金融理论与流派第一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价格—现金流动机制1.价格—现金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这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在1752年提出的,被视为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它在一百多年后的国际金本位制下受到了广泛推崇和运用,达到鼎盛时期。休谟认为,国际收支可以自动实现平衡。如果进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就实现了由以下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1)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2)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3)黄金准备与货币供给量,(4)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该机制的作用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出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出,货币达到新的均衡。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入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入,货币达到新的均衡。2.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局限性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部分补充):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二、弹性分析理论最早将弹性分析引入国际贸易领域的,正是价格的需求弹性概念的提出者,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但直到1973年,才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正式提出国际收支的弹性理论。1.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概述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又称弹性分析法,主要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2.价格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所谓弹性,实质上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的值越高,就称弹性越高;反之,比例关系的值越低,就称弹性越低。3.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前提假设A.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第2页共16页第1页共16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6页B.国内外商品都具有无限供给弹性。C.以国际收支均衡为初始状态。4.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而引起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发生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第二个因素是由进出口单价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马歇尔—勒纳条件研究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导致贸易收支的改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各国都以充分就业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谋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资源,从而当本币贬值时,很难保证经济体系能迅速地向出口贸易部门转移足够的资源。也就是说,进出口供给弹性只能是有限弹性,而不是无限弹性。在引入有限供给弹性假设后,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充分条件就由ML条件发展为马歇尔—勒纳—罗宾逊条件。另外,由于绝大多数情况下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也即初始状态并非国际收支均衡,则本币贬值能否改善国际收支,不仅取决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