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内容充实美丽语文精彩阅读“节约”话题名言诵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素材积累节约的快乐某公司的一名打字收发员,每月要经办3000多元的办公耗材和邮寄费用。面对经理提出的节约要求,他曾想:“费用高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一个小小的打字员能有什么办法呢?”然而,随着对节约认识的提高,他开始在工作中尝试一些小改革,如复印纸双面使用等,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每个月的办公耗材和邮寄费用比以前减少了一半。这位爱岗敬业的有心人深有感触地说:“想着我这个小小的岗位一年也能为公司省下这么多钱,节约的快乐油然而生。”节约的快乐来自哪里?在一定意义上,节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品质素养和美德。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节约不是“可为不可为”,而是“为与不为”,愿为则百事可成。把节约看做创造价值、塑造自我的机会,就会千方百计地厉行节约,体味“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成就感。如果视节约为麻烦,把节约当负担,就难免被动应付,对浪费现象熟视无睹。节约如井,深挖下去,不但洞开聚集财富的源泉,而且涌流愉悦心田的快乐,何乐而不为?食堂一周倒掉一亩粮大学食堂一周被倒掉的饭相当于一亩地的产量!学校一年浪费的电量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用58年!这是某高校学生自己调查得出的结果。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凭什么浪费?”因为花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钱是你们的,但资源却是大家的!因为饭菜不合口味吗?这简直是强词夺理的理论!食堂的饭菜未必十全十美,但同样是劳动成果。在你把饭菜倒进垃圾桶的同时,就构成了对别人劳动的不尊重。须知,任何人都无权浪费!不能无知和麻木到这种程度!仅仅一周的时间就有相当于一亩地产量的饭被倒掉,说明浪费普遍存在。然而,比现象更可怕的是学生们的漠然和节约意识的极度匮乏。所以,对浪费仅仅痛心疾首地反思是不够的。学校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节约资源的规章制度,并把节约付诸行动,更应该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宣传节约意识。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勤俭实在是一个人修身养德的必备条件。二十年后30亿人喝水难据新华社墨西哥城3月20日电,3月16日至22日,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墨西哥召开。根据本届水资源论坛公布的最新数据,全世界水资源总量约14亿立方米,而其中只有2.5%是可饮用的淡水,这其中70%又被用于农业灌溉。到2025年,预计全球将有30亿人遭遇水危机。观点阐述1.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马光就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无数事实证明,“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绝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但我们也绝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2.节俭可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当我们关掉一个与自己钱财无关的电灯,当我们拧紧一个与自己钱财无关的水龙头,当我们付出一种广义的节俭行为的时候,也许我们并未从中直接受益,然而我们的子子孙孙受益,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受益,我们广博的海洋、大地受益,我们的地球家园受益……唯有思如是,我们才能从容面对周围不解的目光和不屑的议论。所谓“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