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综合训练(三)中国现代史(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湖北八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解析:选A。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所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A项正确。2.(2019·丽水期末)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A.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B.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解析:选A。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大召开,它是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基础之上召开的,题干材料说明全国人大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健全,故A项正确;在1953年的时候,新疆、广西、西藏等自治区还没有成立,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谈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的标志是1954年一全国人大的召开,故D项错误。3.(2019·资阳诊断)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解析:选C。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新政权建立于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4.(2019·承德联校期末)下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第1页/总12页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A.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B.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C.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D.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解析:选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让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自治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财政收入及国家补贴,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少数民族的本地财政收入及国家补贴情况,故C项错误;从图示看,国家补贴都超过了各个少数民族区域的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5.(2019·芜湖模拟)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新疆“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并不许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会社与团体的活动”。该《补充协定》()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解析:选C。由材料“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补充协定》”“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可知苏联以超级大国的姿态影响中国外交活动,故C项正确。6.(2019·南昌模拟)“大会上他既没有去刻意争取对共产主义的支持,也没有做或鼓动他人做激烈反美、反西方的言论……但达到了此行的重要目的……他相当成功地使人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奉行和平的政策。”与此次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相关的是()A.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公约B.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C.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等问题D.表达了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决心解析:选C。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在该次全部由发展中国家出席的亚非国际会议中,第一次提出“求同存异”的发展方针,该次国际会议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