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故都的秋资料课件目录•作家作品•文章主题与结构•故都的秋的特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文章中的描写手法•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必修二故都的秋拓展知识作家作品01作家简介姓名:郁达夫出生地:浙江省富阳市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职业:作家、诗人、翻译家等逝世日期:1945年9月17日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代表作之一为中篇小说《沉沦》作品概述标题:故都的秋体裁:散文创作年代:1934年7月背景:时值秋天,作者身处北平(现在的北京)主要内容:描述北平秋天的景色、气候、风土人情等,抒发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感慨创作背景个人经历1933年,作者因为“白色恐怖”离开上海,只身来到北平,租住在四合院里,大约有三年时间,作者白天外出谋生,晚上回到住处,感受着四合院里故都秋天的沉静和萧瑟,写下此文社会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对故都的怀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文章主题与结构02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秋天的怀念和热爱之情。01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北京独特的秋季风光和人文气息。02文章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传承,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价值的思考。03结构分析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通过对比引出主题,中间分别描绘了北京秋天的不同景象,结尾则总结全文,强调主题。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黄叶”、“古桥”、“落日”等,寓意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读来让人感到清新自然,回味无穷。中心思想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故乡秋天的怀念和热爱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传承。通过描绘北京秋天的美景和人文气息,文章传递了一种对故乡和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文章也表达了对传统价值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故都的秋的特点03自然景观气候特点01故都的秋具有鲜明的季节特点,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地理环境02故都位于北方,土地辽阔,山脉和河流错落有致,这为秋季的景色增添了层次感和壮美感。植物和动物03故都的秋季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盛开的菊花和丰收的果蔬等,为自然景观增色不少。文化特色历史背景传统艺术风俗习惯故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在秋季,这些文化景点更加突出,如古老的庙宇、皇宫和城墙等。故都的秋季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活动,如京剧、皮影戏、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在秋季的演出中更加引人入胜。故都的秋季有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如赏红叶、吃月饼、登高等,这些习俗为秋季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浓厚的氛围。社会风貌市民生活故都的市民在秋季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如赏秋景、逛庙会、参加传统艺术活动等,这些活动展现了市民对秋季的热爱和享受。旅游热点故都是一个秋季旅游热点城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秋景。旅游业的繁荣为故都的秋季增添了热闹和活力。社会活动故都的秋季有许多社会活动,如慈善义卖、文化节庆等,这些活动为社会公益和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文章中的修辞手法04比喻比喻是《故都的秋》中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之一,作者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境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例如,作者将秋天的色彩比喻为“像一块调色板”,将秋天的天空比喻为“一块玉”,通过这些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色彩和天空的清澈。比拟比拟也是《故都的秋》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作者通过拟人、拟物等方式,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例如,作者将秋天的风声比喻为“悠悠的叹气声”,将秋天的雨声比喻为“轻柔的乐声”,通过这些比拟,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秋天的氛围和情感。排比排比在《故都的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作者通过使用多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或段落,强调某个观点或情感,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例如,作者在描述秋天的树叶时,连续使用了多个排比句:“树叶发黄,变红,脱落……”通过这些排比句,作者强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