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学教学——二期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反思》隆安县雁江镇中心小学张凤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数学教学;如何把新课程理念内化,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外化,展示出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形成自主探究,将枯燥的数学概念生动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接受;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实践的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有选择地尝试、探索,发现运用以下策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颇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推动力。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对枯燥无味,与学生以具体现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和生动活泼的特点构成矛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以引发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例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让学生分别用3个、4个、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有几种情况?然后提问:“如果给你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是不是越多?”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纷纷投入操作、验证的活动中。当学生发现正方形的个数是偶数时,拼出的长方形个数会多些;正方形的个数是奇数时,拼出的长方形的个数会少些时,师继续问:“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些数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些数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个?”然后让生自主探索,学生心中充满疑问,积极思考,最后发现当正方形的块数是2、3、5、7、11、17、19、23……数时,只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当正方形的块数是4、6、8、9、12、15……数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个。这时师告诉生像上面一行的这些数就叫做质数,像下面一行的这些数叫做合数。这样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单调、枯燥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给现成的概念更好得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在于为培养儿童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有效地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开放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自主还给学生,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环境的开放,使学生充分感到课堂不再是严肃而缺少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必须“自主”学习。因而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允许学生质疑、争辩,允许学生出错、改正,允许学生争论到炽热化时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等。可以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打破教室的垄断地位。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每堂课的一开始就兴趣盎然,就会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走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先讲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天气很热,悟空让八戒去找西瓜,八戒找回了一个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我们每人分吃。”八戒一听说:“不行,不行,西瓜是我找来的,我应吃、才行。悟空一听,很乐意地按八戒的要求切下给八戒。八戒看着手中的西瓜怎么也想不通,怎么比少?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等你们学完这节课后,看看谁能帮八戒解开这个疑团?”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