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倾销的现状及应对策略【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一方面阐述了我国一直遭受国外企业反倾销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和新时期中国反倾销的变化趋势以及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提出我国应对反倾销的策略和建议;另一方面,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不少的倾销行为,冲击我国的市场,损害我国企业的利益,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口产品数量会较大幅度增加。阐述了他们在中国的倾销现状和特点,揭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利用WTO反倾销规则维持国内市场的公平秩序的建议和策略,以及面临人民币升值及应对建议。通过这两方面研究了国外对我国企业的反倾销和我国对国外企业实施反倾销的问题。【关键词】:倾销、反倾销、次贷、人民币升值【正文】:一、倾销和反倾销的概念(一)、倾销的概念1.倾销的理论概念倾销指低价抛售商品,是一种不正当的贸易行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经营者以低于国内市场正常价值甚至低于成本价格向另一国家或地区市场销售其商品的行为,或者说,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即为倾销。其目的在于击败竞争对手,夺取市场,并因此给进口国相同或类似商品的生产者带来损害。2.倾销的法律概念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NormalValue)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关于实施1994年GATT第六条的协议》规定,用倾销的手段将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引入另一国的商业,如因此对一缔约方领土内一个已建立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或实质阻碍一个国内产业的新建,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二)、反倾销的概念及作用由于倾销本身是一种价格歧视,它破坏了公平贸易和正常的竞争秩序,世界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来自别国的倾销行为均采取了坚决反对和禁止的态度和行为,反倾销是进口国依据本国的反倾销法,由主管当局经过立案调查,确认倾销对本国同业造成损害后,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处罚措施的调查程序。(三)、WTO规则反倾销规则的形成WTO是世界上一个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为了保护世界贸易自由化以实现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加,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实现这一目的的办法就是通过互惠互利的协议,导致各成员国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取消的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十九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就制订了反倾销协议。美国反倾销法是世界上较为完备的反倾销法。以该法为本源,产生了1948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的规定,把各国反倾销法纳入国际统一化轨道,为各国制订反倾销法设立了基本框架。其宣称:倾销行为应当受到谴责,各缔约国均享有对倾销的单方抵制权。但是,关贸总协定的反倾销条款仍是一个总原则,缺乏具体内容和操作性。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对反倾销条款加以解释。直到1994年,“乌拉圭回合”顺利结束并达成了《关于履行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该协议就是WTO现行的反倾销法。它是WTO法律框架中非关税壁垒的多边协定中的一部分,为WTO的各成员国制订了一个总的框架。同时,它也进一步放宽了反倾销措施适用的条件,扩大了反倾销法适用的范围,增强了国际反倾销的透明度、预见性和可操作性。显而易见,《1994年的反倾销协议》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大成就。(四)、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形成自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反倾销法律制度。该法第30条明文规定了中国的反倾销规则,即“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出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成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其第32条规定:“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国务院规定了有关部门依法做出调查,并做出处理。”上述规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几乎一样。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