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反思教学与有效实施数学反思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如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结合,着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围绕“有效的课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创设“有效的课堂”成为了一线教师所追求的目标。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问题作为培养数学思维的有效载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更加强调对数学问题的反思,使学生能够在反思中学会解决问题,养成反思习惯,这一课题也成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全面理解、实施数学反思性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尝试在这一方面谈谈几点粗浅认识。一、对“数学反思教学”的理解1.“数学反思教学”的含义。数学教育家波利亚(G·Polya)指出,“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新课程数学强调数学反思教学中对于数学问题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它要求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将教师“学会教学”与学生“学会学习”有效结合,它追求数学教学操作的合理性,更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益。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2.数学“反思”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努力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数学教学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进行自主的、自觉的、积极的探究;反思性数学教学以“学会学习”为目的,关注了学生自身发展;反思性数学教学通过反思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和创造;反思性数学教学的反思过程是基于学习活动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更多关注自身发展价值。反思性数学教学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此外,反思性数学教学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3.数学反思教学的特点。(1)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之改造,而经验又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实现要通过“反省”思维,即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持续不断的深思。因此,问题情境是诱发反思的根源。在问题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会“数学地思维”。(2)反思的探究性。反思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回忆”或“回顾”已经进行的学习心理活动,而是深入研究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有时是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有效整合)、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3)尊重差异,使预设与生成良性互动。关注学生主体,因材施教,做到有效把握好数学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于重要知识点处开展反思,在纠错中反思。反思不足易形成“形式化”反思;反思过甚又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充分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之间认知水平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二、实施“有效反思教学”的几点做法通过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课、作业、测试过程中及过程后养成反思习惯,最终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安排反思内容,在一些大型教学观摩中经常有精彩的“反思教学”的展示,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教学实践中本人也尝试进行了“反思性教学”,总结了一些具体做法。1、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过程性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解题过程的反思,写出反思的得失。解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就有不同的效果。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想、发现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经历从问题情景中获取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体验,养成对解题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形成自己对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