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1.根据以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2H2S(g)+3O2(g)=2SO2(g)+2H2O(l)ΔH=-Q1kJ·mol-12H2S(g)+O2(g)=2S(s)+2H2O(l)ΔH=-Q2kJ·mol-12H2S(g)+O2(g)=2S(s)+2H2O(g)ΔH=-Q3kJ·mol-1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Q1>Q2>Q3B.Q1>Q3>Q2C.Q3>Q2>Q1D.Q2>Q1>Q3答案:A【详解】将已知反应依次编号为①②③,反应①为硫化氢完全燃烧,反应②③为不完全燃烧,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大,Q1最大,反应②生成液态水,硫化氢不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比气态水多,则Q2>Q3,综上可知Q1、Q2、Q3三者关系为Q1>Q2>Q3,故A正确。2.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但当41molCH不完全燃烧生成CO和2HOl时,放出的热量为607kJ,如果41molCH与一定量2O燃烧生成CO、2CO、2HO,并放出819.25kJ的热量,则一定量2O的质量为()A.40gB.56gC.60gD.无法计算答案:C【详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写出反应①:2242CHggCOg+2H+2O=ΔH=-890kOlJ/mol;反应②:4222CHggCOg+4H+3O=2ΔH=-1214kOlJ/mol;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①×2+反应②可得反应③:22244CHgggCOg+7O=2CO+2ΔH=-2994kJ+8HOl/mol;则41molCH与一定量2O燃烧生成CO、2CO、2HO,并放出819.25kJ的热量,根据对应关系式可解得消耗氧气的质量为819.25kJ/mol732g/mol602994kJ/molg,答案选C。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瓶中的滴管在加完药品后应将滴管洗净后再放回原瓶B.硝酸钾晶体的制备中,趁热过滤后加入2mL水的目的是避免NaCl冷却结晶,提高KNO3的纯度C.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准确测得反应前后的温差,应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在隔热的容器中混合测量混合液初始温度,然后迅速搅拌测量混合液的最高温度D.冬季时的乙酸常结成冰状固体,取用时可先将试剂瓶置于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使乙酸熔化,再倾倒或用胶头滴管吸取答案:B【详解】A.滴瓶中的滴管在滴加药品之后不需要洗净,直接放回原滴瓶即可,A错误;B.硝酸钾在制备过程中应趁热过滤,在过滤过程中应加入2mL水,目的是避免固体中NaCl等杂质因温度较低而冷却析出,影响硝酸钾的纯度,B正确;C.为准确测得反应前后的温差,应分别测得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前温度,然后迅速搅拌测量混合液的最高温度,C错误;D.乙酸的熔点是16.6℃,冬季的乙酸会结成冰状,取用是应将试剂瓶置于温水浴中,若置于石棉网上易造成试剂瓶受热不均而炸裂,D错误;故答案选B。4.KI可催化H2O2分解,机理为:①H2O2+I—→H2O+IO;②H2O2+IO→H2O+O2↑+I.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KI不改变H2O2分解反应的途径B.KI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C.H2O2+I—→H2O+IO—是放热反应D.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答案:D【详解】A.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途径,KI改变H2O2分解反应的途径,故A错误;B.焓变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催化剂不能改变总反应的能量变化,故B错误;C.根据图示,H2O2+I—→H2O+IO—是吸热反应,故C错误;D.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总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正确;选D。5.根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s)+H2O(g)=CO(g)+H2(g)△H=+131.3kJ/molB.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图上b的值C.该反应反应物的键能大于生成物的键能D.由图可知,1molC和1molH2O反应生成1molCO和1molH2吸收的热量一定为131.3kJ答案:D【详解】A.据图可知生成物[1molCO(g)和1molH2(g)]的能量之和比反应物[1molC(s)和H2O(g)]的能量之和高131.3kJ,为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C(s)+H2O(g)=CO(g)+H2(g)ΔH=+131.3kJ/mol,故A正确;B.b为正反应活化能,催化剂可以同时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故B正确;C.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要大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能量,即反应物的键能大于生成物的键能,故C正确;D.各物质的状态不明确,所以吸收的热量不一定是131.3kJ,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D。6.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l)△H=-57.3KJ·mol-1.分别向1L0.5mol·L-1的Ba(OH)2的溶液中加入①浓硫酸;②稀硫酸;③稀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