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作者:曾清浩邓裕盈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2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运用主题教学等模式,通过调整历史教科书内容顺序、结构等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等教学建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什么是主题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的主题”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晰。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内容为例,从主题教学的内涵出发,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立“教学主题”的四种视角。一、主题教学与教学主题对于主题教学的内涵,教学论专家仍有分歧。如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1]王继平将其称为“主题化”课堂教学,认为“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的教学活动。[2]由此可见,主题教学包括跨学科整合和单学科整合两种方式,本文所指的主题教学特指历史单一学科内的主题教学。虽然专家对主题教学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形成了以下共识:主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主题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主题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种视角进行:通过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整合和提炼为出发点来确立;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来确立;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教学价值突破点来确立;将活动设计中涵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生长点来确立。二、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一)整合和提炼教学内容和教学逻辑为出发点教学主题是对教学结构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和结构化。这一主题的确立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这一教学主题确立的流程为: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核心线索——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确立本课的教学主题。如某教师在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教学中,教师深入分析了课标的要求,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以“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性流动对人类视野、区域文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课的教学结构和教学逻辑: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灾难与客观进步性)——全球性流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以上内容体现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核心主题是人类的“互动”)——文明的灾难与进步——人为视野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一内容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给人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变动”)。因此,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世界的‘互动’与‘变动’”,并确立本课的教学结构。(二)探寻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是以史为鉴。历史教学要关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即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寻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确定历史教学主题的方法。黄牧航曾从历史专题与历史主题的不同价值角度出发,提出“历史主题的价值在于赋予历史知识以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3]。这一教学主题的确定一般从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和周年热点问题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从历史的视角探寻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因素,反思其历史启迪及其现实意义,提供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认识视角。二是从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和周年热点的现实出发,认识其本质,并反省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这一教学主题在历史时空视角下,通过史料研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实现历史的“求真”和“求解”,完成主题构建目标。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要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和学科特色,从历史联系的角度分析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历史判断。如以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例:二战后历史风云变幻,美苏关系剑拔弩张却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当今世界,冷战思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