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的设置一、教材分析《桌面的设置》选自河南大学与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二册(上)第三课的教学内容,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本课主要介绍了Windows桌面壁纸的设置与更换,屏幕保护程序的作用与设置。Windows家族的系列操作系统占据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绝对地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为最要的软件,学习使用操作系统是学习信息技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对于小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对《桌面的设置》的学习,了解并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张扬学生个性。二、学情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与实践能力,新工具、新技术的使用让学生有学生的欲望与操作内驱力。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强调操作与实践这一特点,我设计这一课时,采用了“兴趣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操作与动手能力,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通过对第一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第二课《Windows操作系统的“面孔”》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窗口”及“对话框”等概念有所了解,操作上有了一定的技巧与方法。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屏幕保护程序的作用。2.能力目标:掌握更换桌面背景的方法;掌握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方法。3.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乐于动手。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更换Windows桌面背景,掌握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屏幕保护的作用。五、教法阐述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情境创设法,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成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在完成老师预先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操作技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正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变革,在建构主义教学、学习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下,在老师创设的种学习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学生快乐的学习完成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六、学法指导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激发兴趣——接受任务——合作探究——综合运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引领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面对一个个的任务,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七、教学过程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激发兴趣,引出任务(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三)任务驱动,尝试练习(四)探究归纳,总结延伸具体阐述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对这些动画片里的角色与人物耳熟能详,对这些动画片内的故事情节也是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先用一张漂亮的卡通图片设为教师机的桌面背景,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展示给学生,同学们的情绪非常高,兴趣比较浓,我引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用的电脑的桌面背景也可设置为自己喜欢的图片,你们想用自己喜欢的图片来装饰你的计算机桌面吗?此时的学生肯定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二)示范讲解,传授技能在老师的激发下,学生们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欢的图片装饰自己的电脑桌面背景了。学生愿望肯定会非常强烈。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在教师机上演示上如何更换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与步骤。更换桌面背景的第一种操作步骤:在桌面的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上单击“属性”菜单项→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上单击“桌面”选项卡→单击“浏览”按钮选择要作为桌面背景的图片,并在预览框内查看效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