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学习摘录卡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制作学习摘录卡》是新闽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九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课是学习WORD格式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材关于前面WORD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OFFICE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OFFICE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熟练掌握文字修饰的基本方法及简单调整,使得文章更加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教学片段新课开始,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演示《学习摘录卡》的优秀作品。学生中发出了一阵惊呼“哇,真好看”、“真漂亮”……等(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能自觉地排队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能动地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于是,我就提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你们看到这些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能学会吗?”“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交流多少”,“用上你最喜欢的方法”这两个问题起了很大的作用。“学会多少就交流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用上你最喜欢的方法”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懂;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老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教学目的在于,一是为了让学生及时运用新知进行操练,二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摸索出这几种方法的各自特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灵活地运用。)下面就是一些同学的交流发言:1.“要改变字体,就要先选定,可以按住鼠标左键,向左拖动。”2.“要选定也可以按住鼠标左键,向右拖动。”3.“颜色我最喜欢蓝色了,我要把字数最多的正文的字都变成蓝色的。”4.“不对,字体的颜色要根据纸的底色来定。”5.“选字体,字号要点格式工具栏的字体栏或字号栏的下拉三角号来选择”6.“我选字体是选定要改变的那些字,然后在上面点右键,选择字体,再进行改变,这样比较方便。”……对于格式工具栏上字体、字号、颜色等功能的学习,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字的形状、颜色、大小,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三、教学反思纵观本堂课的设计,本课“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个性化的主体学习为主导,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操练的场所。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我鼓励学生“你学会多少就交流多少……”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因而引出了不同的学习结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充分相信学生,适时点拨引导,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