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2《说不尽的狗》参考资料1、文本全解。(1)作者简介。孙绍振是江苏盐城人,1936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曾在北京大学、华侨大学中文系任教,1972年调入福建师大中文系。1990年至1995年,先后到德国、美国、香港等多所大学讲学。现在是福建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1996年起)、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艺创作美学研究所所长。孙绍振在文学评论界、文艺学、写作学、当代文学研究、阅读理论研究、口语交际理论研究等领域以及语文教育界都有比较大的影响,是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家、散文家和演讲家。孙绍振14岁开始进行诗歌创作,在求学和工作期间他一直勤奋创作,出版多部诗集和学术专著。在学术方面他尤以文艺批评及幽默文论见长。90年代孙绍振在旅居德国期间,开始了“幽默散文”的写作。他的以《美女危险论》为代表的一批幽默散文,戏说世俗世界的种种琐事,涉及人们热衷的时尚话题,在幽默与调侃中触及读者的内心世界,使人对很多事物和现象有了新鲜的认识和思考。《说不尽的狗》就是这样的一篇幽默散文。(2)基本解读。‘文章主要讨论了西方人和中国人对狗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对“狗”“说不尽”的复杂心理。文章开篇提出话题,引出问题。首先作者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文章开头写到“歌德曾作著名散文《说不尽的莎士比亚》,竟然引发我的灵感作《说不尽的狗》”,而之所以是引发的灵感跟“狗”有关系,又是因为“香港岭南大学翻译系的陈德鸿博士,请我为他们系作报告”,让“我”很为难,因为“在我看来,世界上的事除了中六合彩,翻译最难”,难是难在“字面以外的文化意味”,“那几乎是不可言传,又很难完全意会的”,由此引出全文的话题“狗”。这个头一环扣一环,自然而严谨,既紧扣了题目,又为全文定下基调。接着作者具体描写自己在德国和美国所领略到的西方社会的“狗文化”以及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西方人对狗的宠爱和自己对狗的厌恶,与之相应,更幽默传神地表达了自己处在两种文化中的矛盾和尴尬。第4段承上启下,作者经历了两种文化的碰撞之后,自然地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爱洁成癖的德国、美国漂亮女人抱着狗亲吻而不觉其脏,而我这个为柏杨先生斥为‘脏乱酱缸'中‘丑陋的中国人'竟然天生拥有一种身如菩提、心如明镜的洁净感”为下文进一步展开议论做好了1准备。针对问题,作者首先提出答案,就是“这可能是出于一种汉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累”,点出在中国文化中,狗是卑贱的。接着作者通过汉语当中跟“狗”有关系的词语的分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讲了中国的情况后,作者又自然地联想到欧美的情况,从狗联想到鱼,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动物的不同态度再次进行比较。在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作者并不是以一个批评家的身份去进行评价,而是始终以一种客观、轻松而幽默的口吻来摆事实,因此尽管内容上偏向于认为“善良的汉人对狗实在成见太深,而且毫无道理”,但读来却不觉咄咄逼人,反而显得真实、亲切。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汉文化中“宠爱”狗的一面。首先是“在汉语语义形成初期”,狗是“很受宠爱的”,以生肖属相为据;然后是“不走极端的汉人,有时对狗比西方人更宠爱”,以对孩子和喜爱的人的称呼为例,将汉文化中有关狗的部分较完整地勾勒了出来。最后,作者回应开头,从“狗”再回到比较文化的问题上来,以钱钟书的一段轶事为引子,再次强调翻译文学和比较文化之难,最后以调侃的笔调来表明自己的态度。(3)精华鉴赏和问题探究。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一种富有个性的幽默感。这种幽默并不刻意追求教化作用,也不刻意追求机智聪慧,而是显现出了明快、透彻、自由、调侃的文风,使文章充满轻松、洒脱的气息。例如:…因为美国的狗更骄宠。你一进门,它就撞过来,对你显示那西方美人的热情把柔软的然而脏得发黑的前爪伸给你握,完全是一派古典浪漫主义的诗人风范。时还不以用冰凉的鼻子磨擦你的脸颊为满足,还要像契诃夫在《文学教师》中所写的一只狗那样,在你吃饭的时候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