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6日衢州名师送教下乡在江山五中上课《荷塘月色》教案【课前准备】每人发一张十六开白纸。课前让学生初读一遍,然后说说初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再读一遍,说说再读后的感知(即说说本文写了哪些东西)。初读感受给出以下示例(已打入屏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初读感受——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再别康桥》初读感受——郑升升:感觉那种意境很美,给人一种非常舒坦、亲切的感觉。很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黄宣滕:开始时只知道这是一首很美的诗,被很多人传诵。第一次读下来觉得语言很美,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汪琪瑶:全诗很美,给人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安详的,又是带着阳光的伤感。黄峰峰:用平平凡凡的词句组成一首让人羡慕、令人陶醉的诗,读完后,似乎康桥的整幅画面就在眼前。黄琦:我觉得作者像一片羽毛,在康桥里飘荡,对身边的景物发出奇妙的想象,有一种很轻柔的感觉。…………【教学过程】一.教师激趣提起朱自清,我们马上会想起初中课本上的两个名篇:《春》、《背影》。作者在《春》这篇散文中流露出的明丽与喜悦曾经感染过我们,在《背影》这篇散文中饱含着的父子深情曾经感动过我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荷塘月色》,相信我们会被作者的另一种魅力所吸引,所陶醉。二.交流课前预习收获1.交流初读感受教师:读一篇文学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甚至精神上的影响。课前我们已经初读过此文。请同学说说你初读后的感受是什么。我随机地点几位同学说说。要求声音响亮,表达自信。学生介绍后教师介绍以前学生的。并说明目的:让同学说说初读感受,是为了培养自己阅读作品的纤细感受力。然后介绍自己的:对我来说,这篇散文不是初读。但我每读一遍,都会被优雅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深深折服。忍不住会想:这篇文章诞生将近八十年了,却不见衰老,而始终散发着她永恒的青春魅力!2.交流再读所知教师:课前我们还要求同学读了第二遍。现在请同学说说你读了第二遍后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东西。请先在同桌之间交流,然后我随机点名。教师准备参与的介绍:写了荷塘和月色。两者相互关联,“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用心爱心专心三.共选学习主题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感受和再读所知,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收获的开始。要想有更大的收获,就需要再深入一步,共选一个学习主题,一起研读欣赏探究。如何选择学习点呢?下面我介绍一下方法。(亮出屏幕)首先把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值得学习的主题都列出来。内容如:(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等;形式如:(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然后从中确定一个最值得学习的主题。2.学生选择学习主题教师引导:这些学习主题中,最值得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估计会共选到优美的语言——景物描写。因为这点很突出。)教师引导:优美的语言(景物描写)有好几段,我们这节课就选一段集中学习。选哪一段呢?(估计会选第三段:荷塘。因为这段很突出。)四.研读欣赏1.教师介绍研读欣赏的方法(1)用心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2)用眼发现典型的语句;(3)用话表达其中的美与妙;(4)边读边写,细化深化。2.学生独立研读欣赏给8分钟。3.学生交流先小组内;然后推出有代表性的参与全班交流。五.教师补充提问1.下列几句比喻的相似点是什么?(1)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圆形的,舒展的)(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若有若无,轻淡缥缈)2.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语言美学效果?)(形象美,情趣美,音节美)3.请用几个词概括一下本段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的特点。(优雅,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