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离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名句及屈原的相关名句。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过程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重点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难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活动设计学设计一、检查反馈二、整体感知(1)选文中写了哪几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矛盾:1、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信周围小人的挑拨。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2、屈原和群臣(主要是楚国旧贵族)的矛盾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根源: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2)、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文中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3)、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1、押韵。《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3、大量使用对偶句。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4)、《离骚》中多用比兴手法。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指君王。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学生展示学生补充教学小结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