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琵琶行(并序)●点击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2.掌握本诗巧妙的结构艺术。3.整体感知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主旨。▲情感目标1.感知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2.感受诗中作者天涯沦落、愤愤不平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音乐描写手法的理解2.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3.部分诗歌语言的理解●刷新知识库存相关链接知识库存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白居易最大的贡献在于掀起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著作集有《白氏长庆集》。2.本诗题解与写作背景《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长恨歌》齐名,且流传很广,唐朝时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传说。“行”是古体诗的标志之一。白居易由于早年避乱江南时与人民较为接近,对政治的混乱和人民的疾苦有较为深切的感受。所以在他担任“左拾遗”期间,曾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多次上书请求革除弊端,并写了大量讽喻诗反映民间疾苦。这样就得罪了当时的权贵。元和十年,获“甚伤名教”、“不宜治郡”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此诗人既愤慨又伤感。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公元816年),白居易便创作了这首著名的长诗。诗前有一小序,简要交代了写作的原委。※白居易一生经过“志在兼济”与“独善其身”两个重要阶段。※这首千古绝唱尽情地倾诉了白居易被贬后悲愤不平之情。3.词语辨析谪:迁谪拨:挑拨捻:捻线滴:滴水拔:拔草鲶:鲶鱼嫡:嫡传泼:泼水稔:熟稔●探究互动平台【整体把握】探究平台1.这首诗主旨如何?※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低沉感伤,反映了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这是白居易在唐宣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第二年的作品。诗人对这次政治迫害既愤懑不平,又很感伤,但在僻远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直至这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当他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身世遭遇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动他天涯沦落的苦痛心境,借此饱蘸泪水,尽情地倾诉了悲愤不平的感情,写下这篇千古绝唱。2.这首诗线索是什么?※从结构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歌女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最后两者交汇,其联结靠诗人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情体验。3.这首诗结构思路如何?共分五段: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点晴聚焦※乱世出英雄,苦难出才子。※明暗双线结构使诗歌更紧凑。※作者思路环环相扣,构思缜密而巧妙。※刘鹗的《明湖居听书》对歌唱的描写与此诗描写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转轴拨弦三两声……自言本是京城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乱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第三段:江中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内容探究】1.第二段描写聆听琵琶曲时用了众多比喻,试分别分析其特点。※第二段在描写音乐时,用了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画成有形可感的实体。先从轻悠绵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入幽细甚至听不见,宛若悲痛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2.举例说明诗中善用恰切的动词表现琵琶女细腻而传神的动作神态。※如“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转轴拨弦”是写弹奏前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这些动词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