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叙事点面结合、细节生动传神、语言内涵丰厚等刻画人物的手法。2.体味苦涩、温馨、无私的父爱。二、教学课时: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人说,家是爱的港湾,因为在这个温馨的家里,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然,母爱和父爱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下面,我设计了两个填空句,请同学们选其一填空:1.母爱如,父爱如(提示: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母爱如小溪,曲折而悠长,父爱如大海,深沉而宽广)2.母爱是的,父爱是的(提示:母爱是温柔的,父爱是深沉的;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母爱是有声的,父爱是无言的)尽管父母的爱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这两种爱又有怎样的共同点呢?那就是无私的,伟大的。也许是父亲的爱过于深沉,从小到大,我们的笔下写得最多的恐怕是母爱,即使在我们的教材里,写母爱的也多于写父爱的。至今,我们印象最深的写父爱的文章恐怕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人把朱自清的《背影》称之为写父爱的“绝唱”,有这样一个“高标”,谁还敢再写父爱呢?有!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当代著名的作家刘鸿伏。他写诗歌,写散文,也写小说。他的作品曾为《名作欣赏》《新华文摘》《散文选刊》《读者》等多家报刊转载,并入选10余种初高中及大学教材。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刘鸿伏的父亲的世界,去感受那来自大山深处的苦涩而温馨的父爱。(二)印象父亲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父亲》全文,父亲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能不能从不同的侧面来概括一下你对作者父亲的印象,说说作者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父亲。既要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又要从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提示:贫穷的、勤劳的、勇武的、乐观的、豁达的、严厉的、爱子的、崇拜土地的、崇拜文化的、有些自卑的……)(三)感受父爱感受一:读过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被文中的一个个细节所打动,下面请大家说说你被父爱打动的细节。(提示:田头接“书”——表现的是父亲对“我”未来的担忧;旅店落泪——表现的是父亲因为“我”年龄小、家里穷,有可能受人欺侮的担心;校园嘱咐——表现的是父亲对“我”的期望;临别给钱——表现的是父亲对“我”校园生活的关心)在完成这个教学环节时可穿插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父亲见“我”拿到录取通知书,为什么不欣喜若狂,反而“黑着脸,没有一句表示高兴或者祝福的话”?(提示:父亲刚刚才数落“我”“不文不武”,录取通知书的突然降临无疑证明父亲的担忧是多余的,父亲感到很尴尬,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错了,于是只能“依然黑着脸”,以保持做父亲的尊严,其实父亲的“数落”也是对“我”前途的担忧)问题二:文中两次写到父亲流泪,请说说父亲对谁流泪,又为什么流泪?(提示:第一次流泪是在旅店,是对服务员,因为父亲担心“我”年龄小,又是乡下人,家里又穷,怕被人欺侮,于是落泪了;第二次是对“我”,父子就要分别了,第一次离家的16岁的“我”就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了,父亲是为“我”担心而流泪的)感受二:比较一下:刘鸿伏笔下的父亲和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你更为哪一个父亲而感动?(提示:应该更感动于刘鸿伏笔下的父亲,因为朱自清的父亲毕竟是个财主,尽管当时家道中落,但比起刘鸿伏父亲的境况不知要好多少倍,刘鸿伏的父亲在经济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依然从家中仅存的50元中抽出30元给儿子,这是怎样沉重而又深情的爱啊!)(四)品味语言有人说,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刘鸿伏散文的语言极富深情,极富内涵,也极富画面感。现在如果让你从文中选择2——3段语句作为佳句摘抄,你准备选择哪些句子呢,你能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并告诉大家这些句子的内涵吗?学生选择的佳句可能有:★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枝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提示:这一段出现在文章的“序曲”部分,是总写父亲的,作者没有抽象地概括父亲,而是把父亲放在大山、月色、大江、田野这样的背景中,既表现了父亲的贫穷、勤劳、勇武、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