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教学设计【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虚词“之”“以”“而”的用法;掌握实词“凶”“鼓”“数”“胜”的语义和用法,掌握特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背诵第六段。2.过程与方法:以“梳理思路”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并略做评价。【课前预习】1与同学合作利用网络或相关书籍了解:⑴孟子、梁惠王何许人也?⑵《孟子》是什么书?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尝试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并完成预习练习。【教学过程】(课前例行朗读:预备铃响,科代表带读全文)一、导入:战国时期,魏国有个梁惠王,他好大喜功,非常喜欢战争,先因轻易迁都使魏国失去战略上的地理优势,又因总是犯战略错误而使魏国军队老吃败仗,一连串败仗下来,原可在战国各国中称霸的魏国结束了它的辉煌时代,人口急减,这梁惠王急得呀,马上向儒家“亚圣”孟子寻求增加人口的对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就记录了他们的对话。先请看一下学习目标。二、以考代查,通过课堂小测的形式落实以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常见虚词:“之”“以”“而”实词:“凶”“鼓”“数”“胜”特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说明:学生测试,教师巡查,若发现学生典型错误则集中点评(点评过程再把相同知识点在文中出现的其他句子或生活中常用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回答,比如“之”还可以有:“动词,到”这个义项,“数口之家”的“数”什么意思,最后打出幻灯片:内容为本文应该重点注意的词语小结“之、于、凶、其、河东、河内、好、弃甲曳兵、或、而、无、以、胜、数、养生丧死、树、衣、谨、申、孝悌、颁、食、检、发、罪岁”)。课堂小测内容: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⑴之:寡人之于国也()王道之始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⑵以: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斧斤以时入山林()树之以桑()⑶而: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⑷河东凶亦然()⑸填然鼓之()⑹数罟不入洿池()⑺谷不可胜食()三、再读文章,完成整体阅读:结合以下问题,从文中找句子回答。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练习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回答。练习目的:熟悉文本,把握内容。完成方法: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边回答边填写句子(课堂练习卷留空白给学生填写文句,这样也为下面的背诵打下基础)。问题如下: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什么疑问?2.孟子怎么回答?目的是什么?3.孟子向梁惠王提了什么主张?这些主张能解决百姓的什么问题?能用文重的两个字概括吗?四、研读“不违农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部分,理解孟子的主张,重点完成背诵。1.先引导学生注意“时”“胜”俩字所在文句,借陶渊明《桃花源》文句启发学生想象画面,由此理解孟子在本文的主张。问:假如不要原文的文题,我们可以将文题更换成什么题目?2.再看学生对这两段的字词句是否有疑问,有则解答并引导落实教学目标中“宾语前置句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知识点的掌握;没有则直接引导落实方法:请学生翻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点评时联系课后练习三。3.朗读,完成背诵。五、布置作业,结束本课。1.完成课后练习四,巩固背诵。2.整理归纳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整理文中常见虚词“之”“以”“而”“于”“其”“则”“焉”的用法。附录一:《寡人之于国》课堂同步练习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课时目标】结合语境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以及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理清文章思路,以翻译促背诵。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字词注音。学习伙伴给你的话:二、翻译第六段。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分析、交流、评价:你的等级交流中获得的启示:二、合作理思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