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宋词四首【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的不同特点。2、了解宋词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和主要代表作。3、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主要方法。4、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5、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词的意境。6、赏析词的艺术手法。一、导入新课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味它们的动人之处。二、讲授新课雨霖铃1、知识简介(1)关于柳永: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但屡试不第,就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间新声的优点,写的词不仅音律和谐,美妙动听,而且创制了大量乐调繁复的慢词,大大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柳词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足见柳词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2)关于《雨霖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就是其中的一首。《雨霖铃》是唐教坊名曲。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恻的离情。此词是词人从汴京南下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之作。2、研习内容(1)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示例: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写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由此可见全词是表现一种离愁别恨。感情基调:悲戚哀婉低沉。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虚实相济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情景交融(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示例:这三句词人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这三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是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凄凉的离愁(细心留意景物特点发现“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瑟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造成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3)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示例: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凄凉情景。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