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杨七斤)教学目标:1.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2.学习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感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体现出的广阔视野与深厚积淀。3.进一步强化对文章内容提要钩玄、概括分析的能力。教学设想:在学完前两课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提要钩玄的方法,本课则以课文为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和方法。对思维的训练、对文化艺术之美的欣赏是学生永恒的学习内容。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时间:第十五周星期五第一、二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导入新课1.作者介绍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他于50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2.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指出在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第二部分(2---7)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第三部分(8---16)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细细品味文中描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美感,抓住以下关键词,咀嚼其内涵,在课本上画出表达中心观点的关键句。关键词:(1)时间与空间持续性(2)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3)重复与变化,主题与变奏关键句: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4.课文副标题为“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能否列举所学诗文中的例子?在本文中“通感”的含义应是什么?明确:“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但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5.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仿照课后练习二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1)将课后练习二的表格内“内容”改为“艺术门类”,“特点”改为“表现”即可,指导学生当堂填写。表1段落内容特点共同之处9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子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10、11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持续着“流动”,时间与空间,重复与殿,廊、庑、楼、门等变化的辨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12颐和园中的谐趣园(与北京故宫相同)13、颐和园的长廊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14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千变万化表2段落艺术门类表现共同之处2、3音乐艺术4舞台艺术5、6、7绘画艺术8——16建筑艺术(2)重要的是对两个表格间关系的分析,把握作者借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来类比印证建筑艺术中重复与变化关系的写作手法。6.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明确: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第二课时教学时间:第十五周星期六第三、四节接第一节7.“我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