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内容(1)经济方面①以农业为改革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2)政治方面: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的框架。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前期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评价(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1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2)改革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景: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目的:为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内容(1)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领域。(2)政治方面①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②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2)1991年,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发动“八一九”事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4)1991年12月25日,飘扬了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知识拓展】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易错提醒】1.赫鲁晓夫改革≠废除苏联模式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斯大林模式发起的一次冲击,但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2模式的基础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中明显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抛弃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思维拓展】全面认识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次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