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合作与讨论知识介绍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都以文名著称,世称“三苏”,以苏武的成就最大。少时博通经史,才气俊发。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他主张改革政治,王安石实行新法,他又上疏反对新法。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所写的讽刺新法的诗句,说他作诗“谤讪朝廷”,因此被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释放后贬黄州团练副史,“幅巾芒履,与因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轼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才能。他的文章为宋代古文运动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诗歌创作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风格清新。苏轼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擅长行书、楷书等,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武对北宋词风的转变有突出的贡献,他开拓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尚,开创了豪放词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传诵的佳作。2.背景材料这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作品。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对新法有不同意见,多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受到不少打击。在宋神宗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在黄州时,他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先后写了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黄州是长江中游滨江的一个风光美好的城邑。长江在城西,向东南流去,有座陡峭的山岩伸入江里,石色殷红,名赤壁矶,人们误传是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兵破曹操的地方。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不在这里,而在湖北省嘉鱼县东北江边。作者与友人在月夜泛舟赤壁矶上,面对美好的自然景物,联想起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感慨。讨论问题:文章的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重点写夜游赤壁见到的美好景色,在月色天光中,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作者因这良辰美景而陶醉,产生了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1.阅读第一段请你找出写景的句子。答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作者用了哪几句话,写出了自己在观赏这美景后的什么感受?答案: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受略。3.文章第三段首句“苏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试结合第二段说明。原因为:听到了凄切婉转,“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萧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入悲。4.客人“托遗响于悲风”的原因有三:(1)从人物方面,由古代“一世之雄”与________的对比而生悲。(2)从宇宙方面,由山川之无穷与________的对比而生悲。(3)从理想方面,由挟仙邀游、抱月长终的愿望与________的现实对比而生悲。答案:(l)“当今等闲之辈”(2)“吾生之须臾”(3)“不可乎骤得”5.文章的第四段,作者以江水明月作比,阐述了世界万物与人生“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的,用不着羡慕长江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作者在这一段里,重在阐述“不变”的道理,认为应抓紧时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充分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下列最能体现苏轼旷达心怀的两句是()A.自其度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观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C.天地之间,物各有主。D.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E.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答案:BE6.就感情线索而言,课文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答案:课文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用心爱心专心“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