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虞美人》,鉴赏它的跌宕起伏的笔法以及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特点。2.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诵情况(可集体背诵或抽查一两个背诵)二、学习《虞美人》1.解题出示投影:(1)李煜(937~978),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降宋后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赐牵机药,将他毒死。他在文艺方面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不同的风貌。前期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后期则多是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但他反复哀吟的无非是个人失去的王位,缺少社会意义。在艺术上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而遣词准确、洗炼,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今所传《南唐二主词》是他和李璟的合集,为后人所辑。(2)《虞美人》属于后期作品,相传是后主李煜在生日(七月七日)时,在寓所命歌妓唱此词,宋太祖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因为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所以这首词,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2.整体感知(1)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然后集体朗读全词。(2)结合注释,将全词内容基本理解并背诵全词。(3)学生讨论:词作是怎样将眼前景与忆中事交织在一起的?明确:词人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忽而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上“小楼”沐浴着“东风”,在皎洁的明月中忆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及其“雕栏玉砌”。此时,词人不禁悲从中来,抒发了胸中“东流”“春水”般的绵长而深沉的愁情。词人用起伏跌宕的笔法,在眼前景与忆中事之间穿梭情愁。3.具体研习重要文句(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因此,这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也就是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簇拥着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欲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3)学生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明确:“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华妙笔不能描绘得出。词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姿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至此,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便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4.学生再听歌曲《虞美人》,再次感受词的意境三、引导学生自学《扬州慢》1.解题出示投影: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2.整体感知词的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