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重点研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掌握烘托和映衬的手法。2.学生自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辛词好用典的特点。[教学过程]一、研读《念奴娇赤壁怀古》1解题苏轼生活的仁宗至徽宗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于是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2.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2)教师范背全词后,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3)提问: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板书:所见:→所想(4)学生读下片,教师提问: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明确: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的事件,最后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板书:所忆:周郎所慨3.具体研讨重要文句(1)提问: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见投影)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出示投影: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明确:投影中所显示的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礡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2)提问: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看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3)提问: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学生讨论后,明确:周瑜年仅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妻,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