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的空中楼阁从容说课《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家李乐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表现,从而体现了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其次组织学生鉴赏文章的美。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匀称,整散交错,回环复沓,具有音韵美;多用比喻,具有一种修辞美;化用古诗句,具有浓郁的诗意。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背诵积累,仿写迁移,增强语言感悟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鉴赏本文的画面美,激发学生想象,再现优美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情趣美,引导学生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最后,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课堂教学可采用诵读法、比较鉴赏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真正理解作者,感受作家的独特情怀,真正体现鉴赏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语言的优美旋律和深厚意味。能力目标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2.比较鉴赏法。可把本文的比喻与《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句进行比较,把本文与《陋室铭》就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3.讨论法。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疱。可组织学生讨论在“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对“空中楼阁”中寄寓的“志”的理解。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语句,(请同学背诵原文)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一起去参观一间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解题李乐薇(1930~)江苏省南京市人。早年曾肄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三、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1.多媒体播放风光图片,选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或长笛名曲《云河》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2.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正音。3.指定两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学生听读,作初步评价。教师作朗读指导: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4.学生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