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当代诗三首从容说课《中国当代诗三首》包括郑愁予的《错误》、舒婷《致像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说,描写了一个女子等侯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全诗明快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鉴于此,本教案从介绍郑愁予其人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读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诵读感悟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此首诗的教学重心放在了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上。在反复诵读的同时,逐层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诗中的字字句句都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诗人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海子是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但海子又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人。挥之不去的悲凉,质朴本真的语言,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余地。鉴于此,本首诗的教学从了解海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海子作品的欲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层次探讨,以达到把握诗歌脉络、理解诗人内心境界的目的。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感悟各首诗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并将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作为难点来突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像树》吧。二、解题关于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年~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浓厚而不求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释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