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五人墓碑记●从容说课《五人墓碑记》是一篇碑记体散文。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许多正直人士被杀害,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局面,人民愤恨,曾多次示威抗议。本文记叙的就是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苏州市民反阉党的暴动中死难的五烈士。文中记叙五位义士“激于义而死”的原因和经过,抒发了对五人的崇敬之情,批判了甘心附逆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并由此发挥开去,阐述了生死价值问题。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始至“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交代立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与“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第二部分(“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至“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部分(“嗟夫”至“匹夫之有重于杜稷也”),通过对比,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进而揭示全文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教读本文,应该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背景的提示下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文章的主题。本文夹叙夹议,感情强烈。全文不仅段与段之间如此,每段之间也大体是叙述中有议论、抒情,议论中又有记叙、抒情。如第一段在叙述修建五人墓的缘起之后,以“呜呼,亦盛矣哉”结尾;第五段在论述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之后,插入有关事实的叙述,然后据以论证群众暴动,五人死义的巨大影响。总之,记叙、议论和抒情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一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本文三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在第二段里,把士大夫中那些不问国事、无所作为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死义的皎如白日。在第五段里,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同五义士相比,反衬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在第六段里,把列入阉党的一些大官,在阉党倒台后“一旦抵罪”时的种种表现,同五义士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总之,在对比中,作者热烈歌颂了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可贵精神,批判了官僚士大夫中不能仗义斗争,甚至甘心依附阉党的那些人,显示了轻重大小不相同的两种死生价值。因此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应该作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能力目标1.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2.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德育目标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教学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1.注重背景知识介绍,帮助学生解读课文。2.以“义”为主线,贯穿各个知识点。3.加强课堂训练,巩固文言知识。4.师生共同探讨,达到鉴赏要求。●教具准备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画像、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VCD光盘。●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的有关背景,并学习第一部分,明确写作中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这些人的姓名吗?由多媒体显示当代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赖宁、孔繁森等人的光辉形象。在同学们纷纷答出其姓名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这几个人物的名字,同学们都非常熟悉,他们的感人事迹更是家喻户晓,并且还会一代一代地传诵下去。现在请同学们再列举出几个历史上的不朽人物(历史名人皆可,答案不拘一格)。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