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识记: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由此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归纳,透过历史演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3)运用: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等内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课前自主学习一、武昌起义1、条件:(1)签订后,中国人感到清政府腐朽无能,应当推翻。(2)迫于形势,清政府先后打出了和的幌子。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3)随着的勃兴和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把西方的和学说作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4)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5)1911年由于清政府出卖中国路权,四川掀起了运动。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给起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过程:(1)1911年,月②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率先起义,攻占。新军炮兵、步兵闻风响应。(2)经过一夜激战,占领武昌,日,占领武汉三镇。二、中华民国成立1、背景:(1)起义取得胜利。(2)1911年底,从海外回到国内。2、成立:(1)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2)定都,以为国旗。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2)国内各民族。(3)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各项自由。(4)国民有和。(5)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6)特别规定实行,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意义:这部约法是近代史上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是进步意义。三、民主进程的丰碑:1.辛亥革命的失败:年2月12日,宣统皇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政体。2、历史意义(1)推翻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2)从此,的观念深入人心。(3)客观上打击了,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武昌起义1.历史背景:(1)《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人民意识到应该推翻清政府。(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酝酿:(1)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由于新式学堂的兴起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他们广泛宣扬民主革命思想。①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其革命的思想武器;②中心:上海和用心爱心专心1日本东京;③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①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其入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②华兴会;黄兴、宋教仁于1904年成立;③光复会:蔡元培于1904年成立。(3)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①1905年,孙中山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③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4)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发动: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党人发面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同时命党人深入湖北新军,宣传组织,使武汉成为民主革命的摇篮。3:爆发(1)爆发提前原因:文学社和共进会策划在武昌起义,由于革命党人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消息泄漏。(2)概况: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在熊秉坤、金兆龙率领下首先起义。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光复,史称“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