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赏析】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挨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北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北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1.字音辨识(1)单音字怦然(pēng)押解(jiè)拽(zhuài)漩涡(xuán)分娩(miǎn)戏谑(xuè)戕灭(qiāng)攘袂(rǎng)(mèi)缧绁(léi)(xiè)枭雄(xiāo)诘难(jié)聒噪(guō)擎天玉柱(qíng)秽土(huì)辚辚(lín)(lín)祖逖(tì)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2)多音字槛率遂2.词语辨析(1)贯注·灌注两者都含有“集中”的意思。“贯注”指精力、精神集中,此外还有语意、语气连贯之意。“灌注”指浇进,注入。一般用于具体事物,有时比喻加进某种思想。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他全神贯注(贯注/灌注),小心翼翼地将消毒液灌注(贯注/灌注)到玻璃器皿中。(2)消磨·消耗两者都含有“使逐渐减少”的意思。“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也指打发日子,虚度光阴等。“消耗”指精神、力量等因使用或受损而渐渐减少。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①忽必烈为了耗蚀文天祥的锐气,消磨(消磨/消耗)他的精神,还规定不准带一仆一役。②他很后悔,刚才一时发怒,消耗(消磨/消耗)了过多的弹药。3.熟语运用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1)贾里弄不懂,为什么平日他那些可歌可泣的行为不被人重视,而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被当成了不起的大事。(√)请说明理由:“可歌可泣”指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在此处符合语境。(2)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请说明理由:“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用在此处符合语境。(3)我走进位于香港北角海旁的明河出版社,迎面只见那幅笔走龙蛇的著名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请说明理由:“笔走龙蛇”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