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4.12项脊轩志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并积累“当”“洞”“胜”“凡”“兹”“过”“竟”“比”“殆”等实词,“顾”“稍”“置”“归”“去”等虚词。(2)学习作者选取生活琐事和用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方法。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脉络;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典型细节来把握人物,理解作者的情感。(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3)学习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3.情感目标深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深情,感受浓浓的亲情。二、教学重点1.掌握本文写人的基本特点。2.通过阅读本文,探究作品多样性的主题。三、教学难点分析寓情于平淡的叙事之中,分析细节描写。【教学过程】一、预习(预习内容见【基础梳理】)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略)(二)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生活在项脊轩中的可喜可悲的事。第一层(第1自然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后者为主,写其流连、喜爱之情。第二层(第2~4自然段):重点写“悲”,家庭没落,思念故人,个人苦读,屡遭大难,令人感慨不已。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琐事,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三)导入新课文贵情真,而真挚的情感,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过铁路时艰难的攀援,是晚自习过后妈妈递过来的那一杯热牛奶,是遇到困难时爸爸那热情的鼓励……今天,我们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小品《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记叙日常琐事,抒发对亲人的真挚情感的。(四)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虽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讲》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五)研读课文1.解题并讲读第一自然段(1)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字面理解,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的?【答案预设】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3)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预设】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狭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破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阴暗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4)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答案预设】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5)修缮后的小屋有何特色?作者的情怀怎样?【答案预设】修缮后小屋具有三个特点:“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幽雅“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安静作者陶醉于“借书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