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品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用心爱心专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中国诗歌,那么,中国诗有怎样的特点呢?齐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考。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诗具有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特点。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是这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待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略),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一)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课件出示补充注释:(学生记录)?轻鸢剪掠: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文中说中国诗跟西洋诗相比显得简短轻灵。?穷边涯际:文中指语言文字的边际、深处。穷,尽头。?吞言咽理:文中形容受感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吞咽。用心爱心专心?拔木转石:使树木连根拔起,使大石头转动,形容威力大。(二)分析文章内容教师: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学生1:中国诗的特征。学生2:他的回答不全面,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教师追问:你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学生2: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教师:非常好!他看书很认真,我们为他鼓掌!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用心爱心专心教师: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学生3: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教师: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学生4: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教师: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学生5: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