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学案》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材分析】《鸿门宴》是普通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教学策略】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项羽的诗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这诗中不难看出杜牧对项羽的选择表示惋惜,胜败那兵家常事,男儿应当能屈能伸,等待机会卷土重来。而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她的诗中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同学们,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致使不同时代的文人为之感叹不已呢?今天就来学习《鸿门宴》,让我们走近项羽。二、作者、背景简介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2、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