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身世家国之感。重点难点: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2.师生共同发挥想象能力,走入诗歌的情境中去。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黑板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千秋诗圣杜甫,学习了一首咏秋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鉴赏一首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板书题目)问1:什么是咏史怀古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结合课件)读史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或事件引发的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二、写作背景:(1)学生自行回顾前几节课学习内容。(结合课件)《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2)简介昭君生平。三、读诗文,走入诗歌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先展示学生的想象成果,教师再加以总结,结合课件)(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三峡之水从千山万壑间流过,山势峥嵘起伏,有如万马奔腾,直赴荆门。江之北岸传说依旧座落着昭君村。(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3)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元帝曾在画图中见识过青春美貌的容颜?而昭君的幽魂只能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4)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人们分明能从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听到她那无穷的怨恨。三、体悟诗人的情感昭君情:1.先思考:诗中点明昭君感情的词语是什么?(生答)“怨恨”。2.昭君怨恨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总结)(1)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2)对帝王的昏聩,画师的无耻的怨恨。诗人情:(学生回顾杜甫生平,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总结)1.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2.教师展示之前的幻灯片材料《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3.作者在写作此诗时,身居夔州,故乡对他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年迈漂泊,思念故乡的心情。四、总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结合课件)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板书)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忠君恋阙,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总结: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五、艺术特色(承接,鉴赏咏史诗的第三步骤,课件展示)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却留下了永恒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六、拓展阅读(课件展示,学生自读,教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