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二)默读文章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完成这样的工作一、划出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没有概括力强的,用自己的补充。第1段,婴儿只能意识到自己的内部要求,还不具备爱的能力。第2段,随着孩子不断生长、发育,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本来面目,也开始有了对母爱的体验。第3段:孩子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起爱,懂得“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由被爱转变为爱别人,从而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第4段:指出同爱的能力发展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随着认识世界的范围与能力的变化,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第5段:介绍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爱,因此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深深地渴求母爱。而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第6段:概述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对孩子来说,母亲代表自然世界;父亲则代表思想世界,父亲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第7段:介绍父爱的本质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积极面是可以通过努力赢得,消极面是如果辜负父爱,就可能失去这种爱。父爱可以受孩子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第8段:主要写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需要扮演的角色。第9段:主要讲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准,要从父母那里学到什么。第10段:作者用简短的话总结,言简意赅地指出人最后成熟需要经历的阶段。二、完成练习一1、母爱与父爱的区别: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2、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3、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是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理清文章思路,参考如下:文章共分三个部分(一)论述孩子感受爱及爱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1—3)(二)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4——6)(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四、难句理解1、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前一种爱是索取,是“即刻满足”,是被动和消极的,后一种爱是给予,是主动和积极的。2、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弗罗姆的“父爱”与“母爱”不是指的现实生活中父亲或者母亲表现出来的情感,而是指的是一种“理想典型”。是对于父爱与母爱的具体表现的一般特征与性质的抽象。所以在第8小节,作者对于母亲和父亲提出了表现自己的感情的具体要求,我们会发现弗罗姆要求母亲更多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