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设计指导思想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苏询的《六国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同属于第一板块“后人之鉴”,通过两篇论述兴亡的史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借古讽今的真知灼见。结合专题板块要求,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朗读,疏通词语和句子,生提问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梳理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教学目标1.通过听示范朗读和自由诵读相结合,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学生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2.通过集体和个人诵读相结合,学生能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3.通过交流诵读体会,学生能鉴赏论证结构,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感受文章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2.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3.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纲:1.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2.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心爱心专心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权书》10篇、《衡论》10篇、《几策》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1.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赂(lù)率(shuài,全都,一概)厥(jué,他的)暴(pù,暴露)与(yǔ,相与,亲近)嬴胜负之数(shù,运数,此句互文的修辞手法)洎(jì,及,等到)当(tǎnɡ,同“倘”,如果)与秦相较邑(yì)为(wéi,治理)国者无使为(wéi,被)积威之所劫老师强调重要的断句:“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否定后两种情况)“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总结古今异义词对句子停顿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的古今异义词:“至于”、“再”、“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