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烈妇传》【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结构,明确主旨。2、掌握课文中文言现象,能够翻译全文。【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难点】掌握文中重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讨论【知识衔接】1、作者简介李翱(772~841),字习之,唐赵州人。唐德宗贞元12年(796年)认识韩愈,结为至友。贞元14年(798年)中进士。历任国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庐州刺史、终山南东道节度使、检校户部尚书。李翱与韩愈相交29年,又娶韩愈的侄女为妻,文章受其影响,而吸收了韩文较为平易近人的部份,文章平正达畅,曾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著作有《李文公集》【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俘累()仓廪()徇()爨()亟()蜚()陴()绛()京畿()娣姒()愍()湮()2、内容概要本文记述的是: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98年),地方军阀(藩镇)李希烈作乱,“陷汴州”、“盗陈州”、“抵项城县”、“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无恶不作。项城县危在旦夕。其时县令李侃无能,“不知所为”。其妻杨氏力主抵抗,死守县城。她亲自动员胥吏百姓,“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登城防守,杨氏亲自为之烧饭,“无长少皆均匀”。项城系小县,“无长戟劲弓、高城深沟之固”,作乱之人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然而守城者众志成城,决死守之。也许是贼人命中注定有此一败,守城者“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项城县得以保存。事后,刺史上侃(李侃,项城县令,杨氏之夫)之功,得“诏迁”(得到皇上提升)。杨氏“至兹犹存。”二、课文讲解(一)、学生翻译第一段,教师点拨。1.概括:故事发生的背景2.重点实词:盗:累:会:(二)、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点拨。1.概括:在叛军兵临城下的危机关头,杨氏挺身而出,帮助县令丈夫谋划抗敌对策,激励差吏和百姓抗敌守城。2.重点实词:寇:积:诚:乘城:亟:谁肯固矣愈:(三)1、学生翻译第三、四段,教师点拨。2、概括:故事的结果:项城自卫战取得了胜利。(四)1、学生翻译第五、六段,教师点拨。2.概括:通过对比,突出了杨氏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杨氏;作者写作目的。3.重点实词;宠:旌:冠胄:服甲:当:赞:凡:独:徇:三、文章浅析《杨烈妇传》文字平实,叙事紧凑,形象鲜明。本文是作者的精心之作。它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作者曾在《答皇甫湜书》中自信地写到:“仆文虽不足以希左丘明、司马子长,足下视仆叙高愍女、杨烈妇,岂尽出班孟坚、蔡伯喈之下耶?”《新唐书·烈女传》所载杨烈妇之事与本文大抵相同,当以此文为据。文章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杨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对李侃轻伤下城的责备,显出其“义”。作者最后将杨氏的勇忠智义同文臣武将“弃城而走”的行为对照起来阐发主旨,不仅使杨氏形象更为突出,对现实的批判也更为深刻。四、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是为人物的性格服务。文中的杨氏为民办事,善于辞令,智勇双全,以弱胜强,都表现了她的一种民为国的责任性。文章的主题思想,不仅体现在人物的一言一行,而且文章的结尾一段作者的议论,也是点精之笔,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五、当堂检测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俘累其男女累:抓捕B.侃率之以乘城乘:凭借C.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越过D.与故人不殊也殊:不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贼气吞焉B.仓廪皆其积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D.冠胄服甲负弓矢而驰者夺贼之财而食其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连下两州,又兵临项城,县令李侃先是“不知所为”,继而又“伤而归”,在妻子杨氏的鼓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