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1、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研习第5、6段词句要点备注: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尽。(《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按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是,这。生、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活着的、死了的”,活用为“生者、死者”。丧:为动用法,sāng,为……办丧事。(《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之,结构助词,的;始:名词,发端、开端。树之以桑:介宾结构后置,“以桑树之”;之:代词,复指桑树,也可以理解为协调音节。衣:yì,名词活用作动词,穿。鸡豚狗彘之畜:宾语提前的标志。勿夺其时:夺,意译为“错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申之以孝悌之义:介宾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之,代词,指百姓。申,反复陈述。(《离骚》“又申之以揽茝”的申是“重复,加上”的意思。)(论语中有“入则孝,出则悌”)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今异义,这样、却。之,提宾的标志。1、孟子的阐述的王道(施行仁政)分哪几个层次?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有区别吗?明确: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后三种措施比前三种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第五段说保民,第六段说养民,后说教民。以上均为措施,而第七段说的是态度。(板书)2、排比对偶句的作用明确:第五自然段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后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强化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音调铿锵,气势充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重提孟子的语言特色——雄辩)第六段的排比句,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三、研习第7段词句要点备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是“吃”,第二个“食”是“食物”。非我也,岁也:判断句,前为否定式,后为肯定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固定结构,相当于“这与……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于:介词,表示引进对象,它的宾语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无:通“毋”,不要。罪,名作动,归罪。1、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见练习一第2小题)明确:用对比的手法,批评了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设喻说理,说明统治者“罪岁“与杀人者归罪武器一样,荒唐、残忍(虐民暴政)、推诿,用以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2、朗读指导:“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3、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见练习一第1小题。明确: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不破坏正常的生产秩序(顺应农时),保障人民基本的生活条件;二是教民,对百姓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孟子主张的区别是:梁王只顾其表,为“战”,孟子治本,施行仁政,为“民本”。4、见练习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第5段所讲的,和现代人说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性发展是一致的。但古人是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是鉴于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