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第1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弊、率、完、患、众、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的含义;归纳“得、非、或、相”的义项;掌握使动用法。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其讽喻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设想1、整体阅读是翻译的重要依据。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即对照注释阅读课文,初步疏通文句,大体上了解原文的意思,大致熟悉全文的思路,把表述作者观点的语句找出来。2、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阅读准备:(印成材料发给学生或由学生查阅资料)一、背景材料1、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年和辽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10万、绢10万匹。2、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朝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六国抗秦大事的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二、预习要求1、结合注释,疏通全文,自己画出重点词句,难于翻译的也勾画出来。2、预习思考题(1)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进行论证?(2)全文的论证结构有何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3)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复习、学生交流《和平的祈褥》专题学习感受。二、导入课文,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历史是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令人感奋、发人省悟的事件,也留下许多经验教训。人们在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的同时,总会涌现出许多联想,引发出许多感慨,这中间又有多少英雄的喟叹、智者的思索和文人骚客的浪漫的诗心。那是历史的回声,它从遥远的过去传来,又将裹挟着我们的声音向着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未来绵延而去。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苏洵的心声吧。(板书课题)三、学生根据资料简述作家作品。四、整体感知全文。找同学简述全文的基本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五、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并注意以下字音。六国互丧(sàng)暴(pǜ)霜露洎(jì)草芥(jiè)与(yǚ)赢(yíng)下咽(yàn)胜负之数(shǜ)四、检查预习要求、疏通词句。1、可逐段让学生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的词句问题。2、教师可能就此指导学生依据对全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的2-3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加经印证。3、学生同桌或前后桌依据推断词义的方法讨论那些难于理解的词句。4、讨论后,由同学来解答以上问题。有不准确的由别的同学补充或更正。仍不对的由教师解释分析。五、学生诵读全文。六、总结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八、作业(课上完不成,课后继续)积累重点词语,归纳多义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