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触龙说赵太后教案第2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分析课文内容,把握主题。2.学习触龙抓住对方心理,设身处地,曲折委婉地劝谏的语言艺术。3.当堂背诵课文第三段。二、整体感知1.《古文观止》对《触龙说赵太后》的总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人。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2.本文充分体现了《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触龙虽不是纵横家,但他的劝说充分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在“说的原因”一段中哪几个字突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一个“新”字,表明赵国国内正处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人的急切。一个“必”字表明齐国要求长安君为人质的坚决。一个“乃”字强调了出兵的必要条件。2.大臣强谏后,太后的语言中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在全段中起什么作用?“必”字充分表现了太后固执任性、蛮横专断的性格。这个字照应了前面齐国条件中的“必”字,立刻使矛盾尖锐化。3.触龙在说家常中说了哪几层意思?在说太后中起什么作用?说了四层意思:谒见目的,问起居,问饮食,谈养生。作用是缓和气氛,消除太后戒心。4.理解性背诵课文第三段,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左师公说爱子的主旨是什么?(2)哪些话是为这个主旨伏根的?(3)哪些话反激出这个主旨?(4)哪些话论述了这个主旨?5.这段话骨子里是批评太后不为长安君作长远打算的,为什么太后乐意听下去,并且接受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的?这是因为触龙能体贴太后对幼子溺爱的心情,先从为自己幼子求“补黑衣之数”入手,影射长安君,从感情上让太后产生共鸣;然后又借燕后作反衬,激赵太后的反驳,顺理成章地提出主旨;接着又设身处地进入角色,与太后一起动情回忆疼爱燕后的情景,使太后完全接受了道理。6.如果说前面触龙还是曲折迂回、旁敲侧击的话,第四段就直接阐明观点了。说说这一段是分几层讲的?第一层提出两个“有在者乎”的历史事实,欲擒故纵。第二层分析“无有”“不闻”的原因,得出规律。第三层水到渠成,类比长安君,批评赵太后,一针见血,击中要害。第四层巧妙地归结到“爱子”这个话题上,刚而转柔,使太后深受感动而醒悟。7.本文善于用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试找出反映太后心理变化的细节描写。“盛气而揖之”“太后之色少解”“笑曰”总结、扩展本文是《战国策》中写谋臣巧谏成功的最佳篇什之一。其所以能干载传诵,历久不衰,就在于它富有永远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启迪。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善于用轻松细致的笔触,描写人物委婉亲切的说辞,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这篇课文反映出:战国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的斗争对世袭分封制的冲击;提出了应鼓励子女培养独立奋斗、创业立功的自立精神,而不应依仗父母财产权力的荫庇坐享其成的重要思想,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这一点对今天也有深刻的启迪。布置作业1.阅读《古文观止》中选自《战国策》的《赵威后问齐使》。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课文读后感。附:板书设计谒见目的问候起居缓和气说家常问候饮食解说养生说太后说补卫将心比心说燕后智用激将点主旨说辞之纲说爱子忆送别设身处地摆史实欲擒故纵得规律水到渠成批大后击中要害归“爱子”刚而转柔【背景材料】一、背景材料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