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本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本文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3、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4、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创设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中,将读与写,表达与沟通结合起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学习本则新闻的独特写法。【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预习】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室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②对“新闻的基本特点”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影片《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以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用心爱心专心二、说——交流对奥斯维辛的认识。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2.让小组派代表,以“我所知道的奥斯维辛”为开头,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提示:*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诺维斯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在这里丧身。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这里。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教师积极引导,对奥斯维辛作必要的补充介绍。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