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共两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课文注释补充:显赫hè:(权势等)盛大。泯mǐn灭miè:(形迹、印象等)消灭。芥jiè蒂dì:比喻很轻的嫌疑或不快。睿ruì智:英明而有远见。睿,看得很远。鞭辟pì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名列前茅:古代行军有人拿着茅草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现比喻名词列在前面。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文中形容巴尔扎克对当时社会理解认识的清醒和坦然。愤世嫉jí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和憎恶。文中指卢梭对现代文明的抨击。游刃有余:原指厨师宰牛技术娴熟,后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鼎鼎大名: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2、深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二、巴尔扎克、雨果及写作背景简介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十分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说,巴尔扎克的“伟大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他讽刺是空前辛辣的”。巴尔扎克以自己的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观60年以上,作品包括进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等长篇小说。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三、解题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面对巴尔扎克的死亡,演说都也哀伤的言辞,去述说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语调、诗化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死者的无尽悼念之情,言之切切,令人感动。这篇演说稿不同于一般葬词的是,它不仅是评说死者,而且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评论巴尔扎克的同时,也带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