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一、教学目标: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四、教学课型:讲读课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手段:录音机七、教学设想:学生对邓小平十分熟悉,其事迹不须详细讲述,所以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培养。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传记文学常识(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2)传记的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3)按照作传的对象分:自传、他传。(4)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性质:1、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2、文学性、艺术性。功能:1、社会功能;2、教育认识;3、审美作用。(5)传记的形式:文学性传记、评论性传记、考据性传记、回忆录、日记(6)当代传记文学的分类:1、现当代政治人物传;2、作家、艺术家和著名学者传;3、各种名星传;4、历史人物传;5、海外人物传;6、现当代企业家传;7、普通人物传。(二)人物介绍:邓小平(1904~1997)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三)整体把握: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时间事件1921年4月23日来到巴黎1921年10月22日进入香布朗工厂1922年2月14日进入哈金森工厂1922年6月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10月17日离开哈金森工厂1923年2月2日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1923年3月7日又离开哈金森工厂(四)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1、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2、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明确:客观事实(五)作业:通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二)课文研读。1、作为传记作者,能否在所写的传记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再次阅读本文,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明确: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智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三)课外拓展。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第一节课布置预习)(四)主题归纳。本文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五)作业。1、完成课后题。2、做课外练习题。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