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专题四《祝福》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身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又一篇著名小说——《祝福》。(板书)二、作者简介(结合《创新方案》75页)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字寿章,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毛泽东曾赞誉“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补充“弃医从文”的生平)【二次备三、相关背景(结合《创新方案》76页)《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四、文本探究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补充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逼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2、【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采取了倒叙手法。3、【提问】: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渲染悲剧气氛;突出作品的主题。(1)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放在开头,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2)写祥林嫂在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6、学生阅读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板书】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逼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作业布置】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教学后记】课题:《祝福》【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分析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研习祥林嫂初到鲁镇的部分1、【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讨论归纳】:(1)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二次备课】轻,新寡,勤劳,朴实,健康)(2)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3)表现: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4)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没有家,没有爱,没有幸福,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对生活的要求极低,能当女佣就满足了)二、研习祥林嫂被迫改嫁的部分1、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