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第二课时自学、熟读李煜《虞美人》、秦观《鹊桥仙》、李清照《一剪梅》。都是自读篇目,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只作精要点拨。●教学步骤一、学习、鉴赏李煜《虞美人》1.诵读让学生诵读。2.补充背景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现在河南开封)。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作此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此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故国之恋。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读这首词自会明白这个道理。3.诵读指导这首词上、下片句式及字数均相同。每片四韵,两平两仄,仄在前,平在后,就整片说应是先抑后扬,谓之升调,要读出对比情调才好;每片结句皆九字,《考正白香词谱》云:“语气可于四字作豆(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4.鉴赏①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作者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一一“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作者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想像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②名句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5.背诵二、学习、鉴赏秦观《鹊桥仙》1.诵读让学生诵读。2.诵读指导秦观的词风格淡雅而情韵兼美,语虽平易却经得起咀嚼,自有它的幽趣在。这首词的内容本于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原是个老题材,所谓“咏七夕”是也,但作者不落前人窠臼,一洗嗟叹悲泣之态,而着力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读来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慰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两片的结构相似,都可以分为两小层:前三句是宾,要读得轻一些;后两句是主,可稍稍重读。全词四小层又类似律诗中的起、承、转、合,读时须有与此相应的语气,有鲜明的层次感。最后一小层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是这首词的主旨句,读此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句须放慢速度,声音要柔和些,且有余韵——这虽是誓言,却当视为两位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读成山盟海誓的语气,就没有余味可寻了。3.鉴赏让学生诵读、感知、领悟,先意会再言传。教师相机点拨。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曾称赞秦观道:“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词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写的是这对情侣在奔赴见面地点的路上,的确是语淡而浅。但仔细想想,却又很有情味。词中先出人物形象:织女是纺织能手,善织云锦,所以用“纤云弄巧”写她,从中不难看出,她今晚是穿着自织的锦衣去会见她丈夫的。牛郎星比织女星亮些,动感也更强,所以用“飞星传恨”写牛郎。“飞”者,快步如飞也;“恨”者,怨离别之久长也。因有此恨,所以他急切地想见到自己的妻子。接着就出现了整幅画面:此刻,他俩正从银河两岸沿着鹊桥向一处走去;尽管银河极其宽广,又值黑夜茫茫,但他俩的身影终于越来越靠近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情节的发展,写鹊桥相逢。如果碰上好作艳词的倚声家,在这个地方定会不惜笔墨大肆渲染的;而本词却只有这么简单的两句:一句说相逢的时令,一句说这样的相逢远胜于人间夫妻的相逢。值得品味的是“金风玉露”一语,它不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