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一中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一《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教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2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计算;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2.3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3.教学重难点: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二、教法: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可适当的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三.学法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心理,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要点教与学活动建议▲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引入新课的途径:①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涵义及换算公式:②复习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特别是配平系数表示的意义。1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本例题1](题目略)(计算过程及答案略)(计算过程及答案略)▲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系数的含义,阐明“化学计量数(γ)和“单位为一”的内涵,再扩大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倍成为mol。左栏各层次的推论,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例题的研讨:可采用课本的例题,也可将课本例题改为学生自学,另选相对应的题目作补充例题。▲例题的处理采用学生“自学——理解——讨论——列式——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的方法,切忌教师“一言堂”▲[例题1]思考讨论: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怎样写?②配平系数表示了什么关系?④如何例出对应比例以求得n(H2SO4)?⑤如何根据n(H2SO4)求得m(H2SO4)?⑥本题在作题格式上有哪些要注意?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课本例题2](题目略)(1)先求出n(MnO2)(计算过程略)(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例题2]思考讨论: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②如何求出m(矿)中MnO2的物质的量?③如何根据n(MnO2)求得n(HCl)?又如何由n(HCl)和C(HCl)求得V[HCl(ag)]?④如何根据n(MnO2)求n(Cl2)?再由n(Cl2)换算成V(Cl2标况)?能不能由n(MnO2)直接求V(Cl2)?▲在解答出[例2]V(Cl2)后,进一步研讨:⑤能不能利用HCl+MnO2同一个方程式,同时求所需V[HCl(ag)]和生成的V(Cl2)?(以此引出[例题3])▲[例题3]思考讨论: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2(计算过程及答案略)[课本例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