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合作讨论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基础知识,基于当时同学们知识掌握的层次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同学们当时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和片面的。在此基础上,本节系统地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原子的构成两方面介绍了原子的相关知识。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我的思路: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共分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观点;1897年汤姆生的观点;1911年卢瑟福的观点;1913年波尔的观点以及20世纪初的科学家的观点。然后由学生阅读书上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1)古希腊科学家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原子结构认识的初始阶段,揭示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基本的观点。(2)道尔顿提出了质量守恒这一观点。(3)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提出“枣式”原子模型,到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原子模型,直至玻尔把量子说引入核式结构的原子模型,提出原子的量子态理论,这其中存在着一系列从发现问题到提出新的假说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很有益的。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教材在课文中许多地方提出了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希望能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这些思考题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维、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设,并不要求问题一定要有唯一正确的答案。(4)粒子散射实验既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很好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对卢瑟福如何分析。散射实验、否定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提出自己的原子模型的了解,学习科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分析卢瑟福的原子模型的问题时,要用到电学、力学和光谱发射的知识,其中有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如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绕核做加速运动的电子要向外辐射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旋转的频率等。这些知识主要是为了说明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因此教学中可直接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难。(5)玻尔的氢原子模型虽然不是最终的正确的模型,但是它在建立正确的原子模型过程中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最大的功绩就是将量子概念运用在原子模型中,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子的真实情况,也比较适合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因此,在玻尔理论的知识教学中,我们主要应把重点放在玻尔解决问题的思想上。用心爱心专心2.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如何排布的?我的思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依能量的不同是分层排布的,其主要规律是:(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我的思路:(1)稀有气体的不活泼性;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氦是2个电子),处于稳定结构,因此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非金属性与金属性(一般规律):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易得电子。4.原子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组成的各部分是否带电?原子整体是否带电?为什么?我的思路: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整体是否带电需从原子的各组成部分数目的多少,所带的电的电性、电量来考虑。组成原子“三粒子”的带电情况及粒子数目的关系:中子不带电,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带正电荷的质子的数目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的数目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5.组成原子的几种粒子的数目之间的关系如何?我的思路:这一部分就按照书上的顺序来一一介绍。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6.每种元素的所有原子的中子数、质...